时间:2025年3月6日 来源: 芯片大师等
3月5日消息,有业内人士透露,中国即将首次发布指导意见,全面推动基于RISC-V架构芯片在全国范围内的应用。若该政策落地,将为国内RISC-V产业注入强大动力,同时助推中国芯片实现自主可控战略。
目前,国内的 RISC-V 产业发展已是如火如荼。已有数百家企业关注或积极研发基于RISC-V的产品,且在RISC-V国际基金会23家高级会员中,中国企业占据了47.8%。如华为、阿里云、晶心科技、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、华ISCAS、中兴、飞腾以及腾讯等。
历经15年不断探索,RISC-V正由初出茅庐的新星成长为芯片领域的重要力量。
一、RISC-V是什么?
RISC-V是一种基于精简指令集(RISC)原则的开源指令集架构(ISA),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于2010年首次发布。其核心特点包括:
开源免费:指令集完全开放,无需支付专利授权费用,降低了芯片设计门槛。
模块化设计:支持按需定制指令扩展(如AI加速、浮点运算等),适用于嵌入式系统、物联网(IoT)、高性能计算等多种场景。
高效低功耗:通过精简指令集和软硬协同优化,能效比显著优于传统架构(如ARM A55功耗的60%)。
生态开放性:全球社区共同推动技术迭代,避免受单一企业或国家技术垄断影响。
二、中国在RISC-V领域的最新进展
(一)政策推动
中国计划出台首个国家级指导意见,全面推广RISC-V技术,覆盖IP授权、芯片设计到生态建设,预计2025年3月正式发布。此举被视为突破欧美X86/ARM垄断、实现芯片自主可控的关键举措。
(二)技术突破
玄铁C930服务器芯片:阿里达摩院基于RISC-V架构研发,支持高性能计算和AI推理,将于2025年3月交付。
AI适配优化:DeepSeek模型通过MOE技术降低算力需求,与RISC-V架构协同,推动低成本AI芯片解决方案落地。
全球份额领先:中国RISC-V芯片占全球出货量的50%,2023年市场规模达17亿美元,预计2030年将达250亿美元(年复合增长率47.9%)。
(三)生态建设
中国已成立RISC-V产业联盟和开放指令生态联盟,吸引华为、阿里、中科院等企业和机构参与,主导全球25%的技术标准制定(如AI相关标准)。
(四)应用场景拓展
消费电子:比亚迪、蔚来采用RISC-V芯片替代进口产品,单车成本降低10%-15%。
AI与数据中心:RISC-V架构从边缘计算向高性能服务器渗透,如朗科科技推出全球首款RISC-V大模型推理服务器。
工业与汽车:北京君正、东软载波等企业将RISC-V芯片应用于车载电子、工业自动化等领域。
三、国际动态
国际上,RISC-V的应用也颇具成效。早在2016年,英伟达便开始将内部的RISC-V微控制器整合到产品中,目前累计出货量已达30亿颗。
高通自2019年在骁龙865中引入RISC-V微控制器,至2023年底,其相关内核出货量已达到6.5亿个。
同时,英特尔、三星、瑞萨等国际知名厂商均在布局RISC-V领域。而初创企业如Tenstorrent和Ventana等则不断推动这一开源生态的扩展。
短短十年间,RISC-V实现了从研发到累计出货100亿颗芯片的飞跃,用了约10年时间,就走完了传统架构30年的发展历程。
四、未来展望
在美国芯片限制日趋严格的背景下,中国正加大力度推动RISC-V开源芯片的发展,以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。
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,将使RISC-V在全球芯片产业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,为行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,开启芯片生态多元共生的新局面。
RISC-V正从“替代选项”升级为“主流架构”,尤其在AI、自动驾驶、高性能计算领域潜力巨大。中国凭借政策支持、技术积累和市场规模,有望在2030年前形成全球最大的RISC-V生态圈,重构芯片产业格局。
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